2021年,國際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將在武漢舉行。今日,記者從武漢市獲悉,武漢市政府出臺《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工作方案。到2021年底,武漢將全面達到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各項指標,成功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今年6月,武漢獲得國際《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承辦權。2021年,該大會將在武漢召開。據悉,這是我國首次獲得這一大會承辦權。《濕地公約》是致力于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間協定,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間多邊環境公約,締結于1971年,秘書處設在瑞士,至今已有 170個締約方。自1980年締約方在意大利首次召開會議以來,國際《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便成為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每三年召開一次。
為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創建國際濕地城市,辦好2021年國際《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武漢市提出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到2021年濕地面積不低于16.24萬公頃,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18.9%以上,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目前,武漢已在開展濕地資源補充調查,對所有濕地數據進行全面整理,摸清濕地類型、面積、分布和生態狀況等。武漢提出,實行濕地用途管控,防止破壞濕地生態。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目標管控,按照“先補后占、占補平衡”的原則,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加強執法監管,依法打擊破壞濕地生態和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違法行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基本生態控制線和湖泊“三線一路”管理規定。
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重點開展長江、漢江、府河等河流,東湖、南湖、湯遜湖、北湖等湖泊,以及溝港河渠塘等小微濕地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建立多種形式的濕地生態保護系統。加強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強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推進濕地公園建設,對功能退化的自然濕地進行保護修復,提高濕地保護率。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相關工作部署,全力推進“四水共治”,強化水資源保護,實施水污染防治,落實“一湖一策”,深化“江湖連通”,加強湖泊、河流岸線生態修復。
健全濕地生態監測與預警管理系統。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及視頻監控系統等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濕地資源動態監測;健全濕地預警管理系統,有效防范和應對突發性災害事件,開展濕地野生動植物、水質、空氣、土壤等生態環境監測。建立健全濕地保護考核評價機制。各區人民政府對轄區濕地保護工作負主要責任,要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濕地生態狀況等濕地保護成效指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建立濕地資源生態效益評價制度。
武漢大江穿城,百湖密布,濕地資源豐富,號稱“百湖之市”“濕地之城”,是我國內陸濕地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也是全球同緯度和長江中下游湖泊濕地的典型代表地區,自然稟賦優越,生態建設和濕地保護成效顯著。統計顯示,武漢濕地面積16.2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8.9%,位居內陸副省級城市第一。濕地棲息野生動物413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8種。(轉載自武漢建設網)